本文转自:乌鲁木齐晚报
课堂,不再局限于一方黑板;学习,不再止步于书本。在团组织的有力推动下,一批形式多样、内容鲜活的校外实践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——从蔚蓝海洋馆到古法扎染工坊,共同织就一幅青少年素质教育多元发展的生动图景。
10月13日是少先队建队纪念日,连日来记者走进多个现场,探寻这些基地如何运作、为孩子们成长注入了哪些新活力。
现场 从“参观者”到“体验者”的转变
10月12日下午,乌鲁木齐海洋馆迎来一群特殊的小访客——市第十五小学的学生们手持记录本,在水族箱前聆听讲解,认真记录各类水生生物的行为特征。
“以前来是看新奇,现在是为了理解完整的生态系统。”五年级(7)班学生邓卓叡说。通过项目式学习,他和同学们近距离观察了额尔齐斯河的珍稀鲟鱼、塔里木河的“水中大熊猫”扁吻鱼等,不仅学到了鱼类知识,更深入思考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意义。
带队老师何倩深有感触,“这种沉浸式体验比课堂讲授更生动。孩子们亲眼看到鱼类的生存环境,讨论生态保护时就有了更真切的感受。”
乌鲁木齐盛贝特海洋水族馆有限公司负责人吕超介绍,海洋馆展区面积达7180平方米,拥有各类海洋及淡水鱼类330多种、共计7500余尾。“我们特别引导孩子们关注46种新疆特有鱼类,通过活体展示,让他们直观了解本地水域孕育的独特生态系统。”
同一天,在几十公里外的六亩半手作文创园,传统与创意悄然交融。在老师指导下,同学们将素白手帕用皮筋捆扎,缓缓浸入天然染液。随着布料展开,石榴皮、洛神花染出的黄蓝相间纹样跃然眼前,引来一片赞叹。
“这不只是一堂手工课。”文创园负责人、高新区(新市区)非遗传承人韩景敏说,“自2024年起,团市委与我们合作,将美学教育、非遗技艺融入手作体验。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学会了等待,也学会了接纳不完美。”
纵深 系统构建“社会化实践教育”新体系
这些看似分散的基地,实则是团组织系统构建的“社会化实践教育”体系中的有机组成。面对以往校外活动“有活动、无体系”的困境,团组织正从“发起者”转变为“课程设计师”与“资源连接者”。
“我们的目标,是让每一次走出校门,都成为有目标、有深度、有回响的学习历程。”团市委学校工作部部长王馨祎说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,他们与合作方共同研发定制化课程模块:社区服务类侧重培养公民意识,科技场馆类激发探索精神,非遗手工艺类聚焦文化传承。
通过“实践护照”“学分认证”等方式,学生在基地的表现被纳入综合素质评价,形成“体验—实践—反思—成长”的闭环。
目前,团市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科技馆等阵地,命名了55家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,并与全市百余所学校签订联建共育协议,每年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百余场。
启示 补齐“真实世界”的教育拼图
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?这些校外基地的探索提供了一个维度:补齐传统教育中关于“真实世界”的那块拼图。
“当学生在社区解决真实问题、在海洋馆完成科普讲解、在扎染中经历失败与成功,他们所获得的协作、创新、坚韧、同理心,是标准化考试难以量化的,却恰恰是未来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。”自治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杜飞熠说,“团组织把这些校外基地变成‘思政小课堂’与‘社会大课堂’的链接点,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得有形、有感、有效。”
随着越来越多的校外实践基地被点亮,一条条连通校园与社会的教育新路径正在形成。这场教育实践的意义,不在于孩子记住了多少知识,而在于在他们心中播下多少颗面向真实世界、能够生根发芽的种子。 (本报全媒体记者梁淑芳)
富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